《經理人月刊》12月號,作者/詹文明

直到95高齡的杜拉克,最近用心研究的兩大課題竟然是「自我管理」與「非營利的未來管理」,
為了理解杜拉克之所以是杜拉克,他的七項體驗及自我管理,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

透過7項體驗的啟示與教誨,讓自己變成「不一樣」的自己

第一項體驗:
即18歲的杜拉克聽到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一齣歌劇法斯塔夫,是晚,
他完全為這齣歌劇所震撼。當年威爾第已是80高齡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話:
「在一輩子的音樂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責任要再試一次。」
在杜拉克腦海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18歲的年輕人跟其他年輕人一樣不成熟,缺乏經驗,
想法天真。直到15年後30出頭時,他才真正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該做什麼?
難怪每當別人問及他哪一本寫得最棒,他總是笑著回答:「下一本」。
這也是奠定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的風範與地位。

第二項體驗:
上帝看得見。主角是在希臘著名雕刻家菲狄亞斯被委任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製作雕像,
這些雕像還屹立在神殿的屋脊上,並被譽為西方傳統最偉大的雕塑傑作。
但當菲狄亞斯向雅典市府請款時,會計卻不願意付款,他的說辭是:
「這些雕像站在神殿屋頂上,而且位在雅典山丘的至高點,除了雕像的正面,
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可是你卻向我們申請整個立體雕像的費用,就連沒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錢。」

菲狄亞斯反駁說:「你錯了,上帝看得見。」杜拉克又再度深受震撼。
就算只有上帝才會注意到,我也必須追求完美(杜拉克是位保守的基督徒)。

第三項體驗:
終生學習。決心像個新聞記者一樣,杜拉克在德國《法蘭克福商報》擔任記者,
必須寫到許多主題,所以決定在更多的範疇進行涉獵,以便成為一位稱職的記者。
後來他漸漸發展出一套自我學習的系統來,直到95高齡仍奉行不渝。

每隔三~四年,他會挑選一項新主題加以研究,不論是統計學、中世紀史、
日本藝術或經濟學,或許花上3年時間還無法精通該項主題,但至少,
足夠讓他有基本的了解。60多年來,他隨時保持學習一門新東西的狀態。
這不但讓他累積了相當可觀的知識,也使他能督促自己保持開放的態度,
來面對每一種新學科、新方法;對每個新的研究主題,都能做出不同的假設,
並應用不同的方法學。

第四項體驗:
定期檢討。總編輯的啟示,年輕時他碰到的那位總編輯年約50,
不厭其煩地培訓編輯,並樹立紀律。他每周會跟每位討論一周來的工作表現。
每年在春節後和6月暑假前,還會利用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來檢視前半年的工作狀況:

1.首先提到哪些事做得不錯?
2.指出表現未必很好,但已盡力去做的事。
3.檢討不夠努力的事。
4.毫不留情地批判做得很糟,或是根本沒做到的事。
5.最後兩小時,規畫未來6個月的工作:該專注做哪些事?該改善哪些事?
該學些什麼?會後一周交一份報告給他,說明了自己未來半年的工作與學習計畫。

為此,杜拉克從那時候起,每年夏天都排出兩周時間,檢討前一年的工作,
按照這5點去貫徹,就他自己的顧問、寫作和教學等方面,排定未來一年的工作優先順序,
即優先與優後。

第五項體驗:
資深合夥人的啟發。杜拉克曾經在一家私人銀行任職,起初,
他只替兩位年輕的合夥人做事,但工作3個月後,創辦人弗利柏格把他叫進辦公室說:
「你剛進到公司時,我不太看重你,現在還是一樣。不過,你比我想像中還要笨,
而且比你職位所需的水準還要笨得多。」由於那兩位合夥人每天都把他捧上了天,
聽到創辦人如此說,簡直讓他楞在當場。

後來這位老紳士說:「我曉得你在保險公司的證券分析做得很好。
但如果我們請你來做證券分析,那麼讓你待在原公司就可以了。
你現在是合夥人的執行祕書,但卻還繼續做證券分析的工作,你現在該做什麼?
才能在新工作中發揮效能?」

當時杜拉克非常生氣,但也知道他講得有道理,之後,杜拉克完全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和工作。
現在他有了新職務,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發揮效能?每次他所得到的答案都不太一樣。

第六項體驗:
反饋比較法。杜拉克研究發現兩大宗教組織: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以及北方基督教的喀爾文教派,
兩家成功都歸因於善用反饋比較法,做任何事時,先把預期的成果寫下來,9個月後,
再把實際的結果跟當初的預期做個比較。杜拉克善用此法達50多年,由於自我檢視,
才看清自己的長處,從而得到發展,這是終生學習的關鍵。

第七項體驗:
熊彼得的啟示。1950年1月3日,杜拉克跟隨他父親去拜訪知名的經濟家熊彼得,
66歲的熊彼得譽滿全球,當時仍在哈佛大學教書,同時在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的職位上表現活躍。

杜老先生笑著問曾經是他學生的熊彼得:「你現在還會提到,希望後人記得你什麼?」
熊彼得聽了放聲大笑,杜拉克也跟著笑了起來
(因年輕時的熊彼得希望有人記得起他曾是歐洲最偉大的情聖、最偉大的騎師,
或許,也會是全球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熊彼得回應:「是啊,對我來說,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要,但我現在的回答可不一樣。
我希望人們會記得,我是將好幾位聰明的學生調教成一流經濟學家的老師。」接著又說:
「你也知道,以我現在的年齡,已經能體認到,光讓別人記得你的著作或理論還不夠,
除非你能讓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才算真的有所作為。」
拜訪的5天後,熊彼得就與世長辭了。

杜拉克從中體會到3件事:
1.自己希望讓後人記得什麼?
2.這種看法應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隨著個人的成熟程度與外在世界的變遷而改變。
3.讓別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是值得讓後人回憶的事。
我們不是杜拉克,也永遠都不是,但是可以透過7項體驗的啟示與教誨,讓自己變成「不一樣」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oYo 的頭像
    YoYo

    YoYoSpot

    Yo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