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載金城,又稱「二鯤鯓砲台」。
是我們參訪的第二個所在地。
清代名臣沈保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建,光緒二年(1876年)完工,目的是為了對抗因牡丹社事件而犯台的日本軍隊,鞏固安平海防。
正門入口是紅磚砌造的矩形城門,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式城門洞連通砲臺內。門外以木橋跨越護城壕,木橋靠城門的一段,用懸吊式橋板,平時供補給通行使用,遇有狀況,只要將橋板昇起,便能遲滯敵人。可惜木橋結構,年久失修,日治時期毀壞,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沿用至今。
二鯤鯓砲臺,或作二鯤鯓礮臺,舊稱安平大砲臺,它有此舊稱是因為其對面為安平小砲臺,因此從前的人把該砲臺命名為對應安平小砲臺的安平大砲臺。此名現在已很少會使用,而取而代之的另一俗稱為億載金城,是因入口的城門上方有沈葆楨的題額:「億載金城」,另內書「萬流砥柱」,並建有大砲台。
所謂的二鯤身即是昔日羅列在台江西岸的沙洲島名,當時安平古堡位於一鯤身,億載金城位在二鯤身。不過後來因為港口淤積,所以沙洲也就慢慢的連在一起。現在,二鯤鯓砲臺為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一級古蹟。
億載金城佔地三公頃,億載金城源於「牡丹社事件」所引起的日軍犯台事件,當時欽差大臣沈葆禎奏請朝廷架設仿西式的砲台獲得批准,延請法國人設計,建築材料據說除了購自廈門、泉州等地,還挪用當時已頃圻的熱蘭遮城牆磚。形制上,屬於稜堡式的方形砲台,四邊內凹,以洋槍防守近攻,四角凸出,放置大砲,以利遠攻,中央為操練場,砲台四周並築有護城濠。配備則有十八噸前膛大砲五尊、四十磅前膛小砲四尊、二十磅後膛小砲四尊。
1895年,日本侵佔了台灣後,台灣人就是在億載金城中跟日本戰艦戰鬥,對抗日軍。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把一些億載金城的大砲賣出去,以補償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這以後,億載金城就失去了其戰爭價值。
砲臺建造的方式,是下用磚石砌基腳,上壘土垣,內側築三台土城壁,周圍設馬路一圈,供橫向聯繫。砲臺下方,四周圍建言糧房、房、伙食房及彈藥庫等設施。中央留出空地,做為兵士的操演場。砲臺外圍掘有壕溝一道,以防敵人攀登土垣。
億載金城真的是個很簡單的地方,就是沿著四周逛一圈,看看幾門大砲,就結束了。
不過秋天如果來這裡放風箏、放煙火應該感覺還不錯。
歲月在砲台留下痕跡,特地做了一個玻璃罩台延長他的壽命
還好我們有超級資深的導遊,就在沈葆楨銅像前給大家講故事,連不是同團的大學生們也在旁聽得津津有味。
別人怎麼說:
Wiki 說: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二鯤鯓砲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