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要爆炸啦~~
小朋友不要學喔~
吃得很飽,總是得運動一下,炎炎夏日,大家決定躲進有冷氣的氣象館裡
迎面而來的是從日據時代就留下來的觀測館「台南測候所」,明治31年(1898年)4月下旬竣工。新築之台南測候所廳舍總坪數約50坪, 其平面以中央風力計圓塔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瓦壠呈 18 條放射狀排列。
台南測候所基地位處台南市中心最高處,昔日被視為祭天聖地的「鷲領台地」,現今於台南市民生綠圓北側之公園路旁,建成至今已逾百年,為台灣於日治時期最早的建築物之一, 亦為當時日本人所興建的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等 5 處測候所中僅存的一棟。1998年,宣告為台南市所屬的市定古蹟。2003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
現在內部開放參觀,裡面陳列著過往的相關歷史。LW哥很愛演礙眼。電腦通信時代以前,氣象資料傳輸是透過無線電波發送「電報」,內容包含綜合觀測數據及代碼,稱為「氣象電碼」,其代碼是國際公定,方便各地氣象資料的交換流通。
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m,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m。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60年前的颱風警報本居然還是用毛筆寫的,以現在資訊快速的時代來看,真的很不可思議呀,這裡的歷史古物應該是仿本的,所以訪客可以任意拿起翻看,更有感覺。氣象觀測人員讀取觀測記錄器,並將數據資料記錄於觀測簿,為分析氣象、提供預報最重要的原始資料來源。主要觀測項目有氣壓、風向、風速、雲量、能見度、溫濕度、雨量等紀錄。
這種古代的地震儀,現在看起來也是相當驚人。當有震動發生時,威赫式地震儀感應系統的重錘,會藉由連結桿的桿槓原理將震動情形傳送至紀錄筆,記錄在紀錄紙上。而強震儀是針對有感地震而設置,當威赫氏地震儀在地震發生時,因振幅過大紀錄筆跳開無法記錄時,提供相關紀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同年,原台南測候所改稱台南氣象局,並於1947年恢復地面觀測。經過數度更名後,該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而位於該測候所的辦公處所,則另遷至一旁興建新舍,更名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1樓及3樓的氣象展示區,展示從地面到高空甚至外太空的觀測情境,並依照氣象觀測、天氣現象、天氣預報、氣候的順序陳列,以融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教化概念展示。另外還有5F的地震展示區以及5樓的海象展示區。展示區都有一些可以讓民眾操作的東西讓大家更了解相關知識。
3樓的展上內還有像這種龍捲風產生器,可惜照片拍不起來阿。設於5樓的天文展示區則是介紹研究天文現象所需要的基本常識、觀測工具,並以可實際操作的模型展示了太陽、地球及月亮三者的關係及太陽高度角等生活常見的天文場景,不僅可幫助瞭解天體的奧秘,也希望能引發參觀者對探索天文星象的興趣。看起來H桑引發的興趣只有搞怪而已....
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http://museum.cwb.gov.tw/
上班時間:08:30 ~17:30
地址:70050臺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
參考資訊: http://south.cwb.gov.tw/kid/0center_3.php
留言列表